溃疡性结肠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研究丨溃疡性结肠炎薄白苔和黄腻苔患者 [复制链接]

1#

Dr.X陪您读的第篇文章

溃疡性结肠炎薄白苔和*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分析

文献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54(12):15-21

特别声明:本文属于医学专业文章,仅供医疗专业人员学术交流。不适合作为非专业人士疾病教育或科普用途。既往的观点与实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肠道菌群通过代谢产物、改变黏膜屏障和调节免疫等多种方式参与UC的发生和发展,被认为是肠道炎症的触发和启动因素。

舌象由舌质和舌苔两部分构成,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

舌苔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其是脾胃熏蒸谷气、胃津上朝、凝聚于舌面而生,故舌苔变化最能反映脾胃相关疾病的轻重深浅。

现代研究认为,舌苔的形成与基因表达谱、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均有关联,其中微生态研究技术为舌苔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平台。

薄白苔和*腻苔分别是UC虚证(脾气虚弱证)和实证(大肠湿热证)的典型舌苔。

存在的问题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舌象是反映脾功能的重要征象。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薄白苔、*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

探讨UC患者舌苔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UC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粪便标本,采用16SrD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研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探讨UC患者舌苔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这项研究有什么新发现

这项研究选取UC薄白苔患者、UC*腻苔患者、健康对照者各35例,分别设为UC薄白苔组、UC*腻苔组、健康对照组。

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rD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P<0.),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

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

门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增多(P<0.05)。

属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增多(P<0.05)

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多尔氏菌属(Dore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

UC*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增多(P<0.05)

多尔氏菌属(Dorea)、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

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增多(P<0.05),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拟普氏菌属(Alloprevotella)、普氏菌属(Prevotell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等减少(P<0.05)。

LDA判定(纲、目、科水平):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普氏菌科(f_Prevotellaceae)、奈瑟氏球菌目(o_Neisseriales)、奈瑟氏球菌科(f_Neisseriaceae)丰度显著多于UC*腻苔组(LDA>2.0),UC*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杆菌纲(c_Bacilli)、乳杆菌目(o_Lactobacillales)、链球菌科(f_Streptococcaceae)、消化链球菌科(f_Peptostreptococcaceae)丰度显著高于UC薄白苔组(LDA>2.0)。

UC薄白苔、*腻苔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健康者明显下降;

总之,这项研究表明UC薄白苔患者和UC*腻苔患者,在肠道菌群组成和细菌丰度上均存在差异。

尤其是*腻苔患者,肠道致病性细菌增多而具有潜在保护作用的细菌减少;

肠道菌群检测可以为舌诊现代化提供一定的信息。

启示和影响

肠道菌群紊乱被认为是UC发生、发展的主要促使因素之一。

在遗传易感的基础上,肠道菌群的失调会破坏共生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诱发肠道产生过度适应性免疫应答,进而诱导UC的发生。

肠道微生物可通过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如短链脂肪酸、胆碱、胆汁酸)、诱发免疫紊乱、改变肠道通透性和脑肠轴等多种途径影响宿主的健康。

研究发现,UC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丰富度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优势菌菌种的比例亦有明显变化。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中医药与微生态环境相联系是当下的研究热点,目前大多集中在UC中医证型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认为UC不同中医证候患者肠道菌群的菌种组成和细菌丰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近年来,微生态学的发展为舌苔形成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视野,舌苔的形成可能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有关。

本研究排除性别、年龄、BMI、病程、病变范围、疾病活动度和肠镜评分等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后,发现UC薄白苔和*腻苔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明显差异,但两者在菌种组成和丰度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门水平分析结果显示,UC*腻苔患者肠道蓝细菌门丰度显著多于UC薄白苔患者(P<0.05)。蓝细菌门对肠道影响尚不明确,但有学者研究发现,在早衰小鼠模型中,蓝细菌门丰度显著增加,猜测蓝细菌门失调会加速机体衰老。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蓝细菌门与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呈正相关,其数量增多可影响人体健康。

属水平分析结果显示,UC_Y组患者中链球菌属显著多于UC_W组。

曾有研究发现,较之健康者和UC脾虚湿蕴证患者,UC大肠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属明显增加,并由此猜测链球菌的过度生长可能是UC大肠湿热证的病理机制。

有研究表明,链球菌属可以促进Th17细胞增加以触发免疫紊乱,加重了由干扰素-γ分泌增加引起的结肠炎症反应。

此外,链球菌属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中显著增多,而PSC与炎症性肠病(IBD)关系密切,是IBD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同时,UC*腻苔患者肠道菌群中奈瑟氏菌属、普氏菌属明显减少(P<0.05)。

之前已有研究通过健康者及UC患者不同炎症部位的肠黏膜活检标本发现,奈瑟氏球菌属和普氏菌属在UC患者肠道炎症部位的丰度少于健康者和UC患者肠道非炎症部位。

国内学者亦通过研究发现,UC患者肠道中普氏菌属显著降低。

普氏菌属被认为是膳食纤维的有效降解剂,对蛋白质的消化和氨基酸的吸收有重要意义。

普氏菌属的P.histicola可通过调节系统性免疫反应抑制炎症,减少促炎因子Th1和Th17细胞的产生,并有促进CD4+及调节性T细胞增殖的作用。

在其他分类学水平方面,这项研究发现UC*腻苔患者存在明显增多的杆菌纲和消化链球菌科。

杆菌纲部分菌种被认为是潜在的致病菌,可以产生磷脂酶、肠*素、呕吐*素、溶血素、非溶血性*素等,危害人体健康。

此外,消化链球菌科的P.anaerobius则可通过Toll样受体2和4(TLR2和TLR4)增强细胞内活性氧化物(ROS)水平,ROS能够促进胆固醇的生物合成,最终导致细胞增殖增强和肿瘤发生。

总之,这项研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了UC患者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健康者明显下降,具体表现为有益细菌减少,参与炎症反应的致病菌增多,这些改变可能影响人体的免疫平衡。

UC薄白苔患者和*腻苔患者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特征,相对于UC薄白苔患者,UC*腻苔患者肠道中具有保护作用的菌群减少,而产生有害代谢产物的菌群增多。

进而,推测UC*腻苔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更加严重。

肠道菌群检测可以为舌诊现代化提供一定的信息,但本研究为前期探索性研究,肠道菌群是否参与了舌苔的形成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明。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