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个治疗腹泻的民间偏方 [复制链接]

1#

比如脸上既长痘、爱冒油、头部爱出汗,但同时小肚子又是凉凉的,容易拉肚子;或者经常咳白痰,但白带又偏*,身体同时表现出了寒和热的症状。

很多朋友问这是为什么呢?应该具体怎么来调理?今天就准备和大家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寒+热同时存在,是身体不同部位正邪抗争的表现

寒湿和湿热同时在我们体内出现,其实是很正常的情况,它是身体不同部位的正气和邪气抗争的表现。

但不同的部位之间,正气和邪气的多少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正气邪气。

正气和邪气会互相抵抗,这个部位就会出现明显的排异反应,比如脸上出油、长痘、打嗝等情况,中医把这些都称为热性症状。

第二种情况:邪气正气。

正气因为无力抵抗,因此邪气可以长期滞留在这个部位。表现出手脚冰凉,容易疲劳,经常腹泻等情况,中医把这些称之为寒性症状,是功能变得低弱的表现。

因为正气和邪气的抗争,总是会有一个多一个少,一方战胜另一方。所以身体上、中、下三焦,一个部位只会出现一种症状,不是热性就是寒性。但组合在一起,就有可能会出现上焦湿热,下焦湿寒的情况。

如何同时祛掉湿寒和湿热?

以前单独讲湿寒和湿热的时候,有相应的办法,针对不同的体质来化解体内的湿气。但很多体内同时存在湿寒和湿热的朋友就有点懵了,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像这种寒+热同时存在体内的情况,中医上被称之为“寒热夹杂”,在调理身体时,会把寒药和热药放在一起用。

1、半夏泻心汤——上热、中寒、胃虚有饮

主要改善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上热则口苦口臭,下寒则便溏,胃虚则上腹部胀满(即胃痞),胃虚还易招饮邪,而胃有饮则会出现呕吐。

于是医生把半夏泻心汤的方证要点归纳为3个字“呕、利、痞”。为方便大家临床辨识半夏泻心汤方证,我把其所谓的“寒热错杂”重新定义为“上热、中寒、胃虚有饮”8个字。

2、柴胡桂枝干姜汤——上热、中寒、表虚、津不足

用于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或大便溏泄等症。病在少阳,则胸胁满、心烦、口苦;病在太阳,气水上冲则头痛、怕风、头汗出;病在太阴,则腹冷、便溏,津液不足则口渴。

所以,为方便大家临床辨识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我把其所谓的“寒热错杂”重新定义为“上热、中寒、表虚、津不足”9个字。

临床上若患者便秘,则方中使用天花粉和生牡蛎;若患者便溏,则可以用葛根替换天花粉,桂枝改肉桂,并把生牡蛎改为煅牡蛎以收涩之。

3、乌梅丸——上热、中虚、下寒

用于改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下痢、颠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

上热则口干、口苦、心烦,太阳气冲则头痛,中焦虚寒则腹痛下利,下焦真阳不足则手足逆冷。为方便大家临床辨识乌梅丸方证,我把其所谓的“寒热错杂”重新定义为“上热、中虚、下寒”6个字。

感悟

湿热和寒湿同时存在,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但是上下寒热错杂,和表里寒热错杂是不同的。

所以啊,上述3个方法,建议大家先辨别清楚了自己的类型,再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