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炎症性肠病及肠道微生态论坛理论发展和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科医院那家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39528.html
编者按

年7月15日下午,第四届东方消化病大会炎症性肠病及肠道微生态论坛顺利举行。本论坛高度聚焦于炎症性肠病和肠道微生态相关研究,在坛主刘占举教授和刘杰教授的组织下,多位炎症性肠病和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年青医师奉上丰富精彩的知识盛宴,着重于炎症性肠病和肠道微生态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体现了前沿性和临床实用性。

钱家鸣教授

医院钱家鸣教授介绍了重症UC转换治疗。重度UC糖皮质激素抵抗转化治疗可以采取环孢素A,抗TNF-α抗体,外科手术,他克莫司及血浆置换术等多种治疗方式,均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序贯治疗短期应答率62.4%,缓解率38.9%,总体有效。若患者有服药依从性差,激素应用不规范等情况,则“转换药物”方案可能疗效欠佳。

朱维铭教授

医院朱维铭教授探讨了不同部位CD狭窄外科处理。朱维铭教授指出,CD手术要点不在技巧,而在决策。术前应充分权衡手术并发症风险因素,重视围手术期处理,确保手术安全。对困难部分充分采用内镜扩张和狭窄成型技术,手术方式要兼顾去除病灶与保留肠管,确保有长期的缓解率和足够肠管可用。

崔龙教授

上海交通大医院崔龙教授分享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所面临的挑战。目前UC治疗内科治疗先进,达到国际同步水平,外科治疗基础不牢,近10年进步较快,但与内科治疗水平不平衡,且缺乏多学科统一的临床指南规范。欧美国家UC手术率高达20%-30%,我国UC外科治疗应改变理念,尽早与国际接轨,建立UC治疗的内外科协作机制,开设具有区域服务能力的UC联诊中心,探索制定UC外科诊疗规范。

江维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维教授讲授了固有免疫受体与肠道微生态识别和肠道免疫稳态。固有免疫受体在免疫识别中起关键作用,微生物如病*细菌,危险信号如物理性损伤,多种因素均可激活模式识别受体,从而激活NF-κB、MAPK、TNF等配体,引起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NOD2多态性与克罗恩病关系密切,江维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NOD2信号通过诱导IL-15产生维持IELs。此外肠道病*也能通过识别信号通路,影响IELs稳态。

刘占举教授

同济大学附医院刘占举教授聚焦于microRNA对IBD肠黏膜T细胞功能调控。刘占举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miR-a在IBDCD4+T细胞和IEC中高度表达,miR-a有助于IBDCD4+T细胞分化进入Th17细胞并产生TNF-α。miR-a诱导肠道上皮屏障功能受损,并通过抑制BTG1促进粘膜炎症反应和CAC。降低miR-能保护肠粘膜炎症,针对miR-a的靶向治疗可作为治疗IBD的新型方法。

肖亮

深圳华大基因肖亮研究员详述了肠道微生态和人类疾病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组成了人体的第二个基因库,有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改变可导致确切的癌症。干预肠道微生态从而影响疾病治疗是热门的研究话题,饮食、配料等能影响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微生物进行基因组测序,制定个体化处方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李延青教授

医院李延青教授介绍了肠道微生态与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是IBS的始动因素。对IBS进行肠道菌群干预,如益生菌、益生元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症状,但研究异质性显著,益生菌服用后肠道菌群改变不明确。低FODMAPs饮食、抗生素如利福昔明能够调节失调菌群,对IBS也有治疗作用。

杨桦教授

医院杨桦教授分析了重症患者肠稳态失衡及防治策略。机械屏障破坏、免疫屏障缺陷、肠道微生态异常等因素引起的肠稳态失衡是肠屏障衰竭的始发环节。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免疫营养素对维护肠屏障功能减少感染等并发症至关重要,一轴双核的肠稳态双向调节在肠稳态维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曾欣教授

医院曾欣教授探讨了肠道微生态紊乱与肝硬化治疗。肠道微生态紊乱可能通过肠-肝轴影响肝硬化发生发展,研究显示肝硬化人群和对照组相比粪便微生物不同。肝硬化患者存在体内广泛微生态改变,其肠道微生态紊乱与炎症、认知状态相关。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肝硬化并发症治疗靶点,粪菌移植可能对肝硬化有一定治疗作用,乳酸菌GG、利福昔明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降低并发症。

刘杰教授

医院刘杰教授分享了肠道微生态及免疫稳态与消化肿瘤。目前消化肿瘤治疗药物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