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伏冬病夏治除病根的好时节 [复制链接]

1#
北京痤疮权威医院 http://m.39.net/pf/a_9125685.html

在中伏末,进入立秋,此时,由养阳进入养阴,天地气机交替,可以说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如果能把握好这20天,对整年的身体健康都有帮助。

养生建议

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夏季要注意心的养护。数据显示,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每年夏天从6月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就进入了高发期,并且会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

避免过劳、以保心脑

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应注意适当减少户外活动,多在室内休息,且午睡1小时,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

宜戒焦躁、静则身凉

保持良好情绪和心态是夏季养生的重中之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起居有节、适度运动

夏天应是“静养”的季节,特别是老年人,不宜大量运动。

防暑择阴、多喝水

在12:00~15:00时要避免阳光直射,还要记得多喝水。

补水养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三伏天稍动就容易大汗淋漓,继而产生强烈的口渴感,要按出汗量饮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还要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其中,中药饮品可以选择防暑清热饮、防暑和胃饮及利喉清咽茶。

祛湿驱寒

夏天最容易湿气侵体,使得脾胃功能虚,令人浑身乏力,再加上吹空调,造成湿寒交加,导致关节风湿、提前老化,肌肉僵硬,尤其是肩颈酸痛,水肿肥胖。

宜补阳气

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中医认为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都适合冬病夏治。

经检查无异常、无明确病因者。这些情况,中医认为属阳虚风寒盛,适合冬病夏治。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尤其适用寒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等;

2.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胀、慢性结肠炎、虚寒腹泻、消化性溃疡等;

3.风湿骨病:关节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

4.小儿疾病: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消化不良、腹泻等;

5.妇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患者。

6.治未病:免疫功能低下,夜尿频多,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等亚健康的调理。

中伏:“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三伏天本身就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

就是在中伏这种转折的时候,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得不对,就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人体健康就滑向了疾病那一端。很多“病根”都是三伏天落下的。

比如:中伏时节高温闷热,且雷阵雨最多,易挟湿。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最易使人心气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病。

中伏除病根!现在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尤其是这几种疾病,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来调理。

虚寒型腹泻:二姜猪肚汤

虚寒性腹泻病人是冬病夏治的主要病症之一。除了贴敷膏药以外,不妨试试二姜猪肚汤。

先将猪肚用醋泡去腥,然后洗净切丝,配干姜10克、良姜10克、草果3克,一起放入罐内煮熟,放入食盐适量,空腹食用。

虚寒型胃痛:艾灸足三里

俗语称“灸一次足三里,胜补一只老母鸡”。虚寒性胃痛多因身体阳虚、胃失温煦导致,可以自己在家用艾条熏熏。

胃寒怕冷的人可以自己在家用艾条熏熏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侧一横指处)、中脘(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等穴位,每次15分钟,每天一次,连用两周。

哮喘及便秘:泡脚按摩

对于冬季易发哮喘及寒性便秘,可以在家进行足浴按摩,驱散体内寒凝之气。

取热水泡脚,同时用手缓慢、连贯地按摩双脚,先脚背后脚心,直至发热为止。这种方法对于哮喘、寒性便秘有辅助治疗作用。也可配合按摩足底穴位,如涌泉穴、太溪穴等,按摩力度忌过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