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世界上有比光速还快的东西,那一定是心灵感应的传递了!如果说心理感应最准的群体,那一定是双胞胎没错了。相同的基因,不仅让彼此外表相似,更让思想联通。
高考考出同样的分数?
确认了眼神,遇上“同样对的人”
双胞胎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在医学研究上竟然也能大显神威!不信来看看。
做科研,双胞胎送出最强助攻
浙江大医院有两个研究团队,近年来研究证实,某些抑郁症确实和人们肠道里的菌群是否失衡关系密切。可是怎么探索其中的奥妙一直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让人惊讶的是,最终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竟然是一对双胞胎。
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蒋海寅博士,从年11月开始,坚持跟踪随访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这对姐妹中,姐姐是双相抑郁症患者,而妹妹正常健康。蒋博士通过7个月的随访,在姐姐生病的急性期、缓解期、长期缓解期分别多次同时取两姐妹的粪便作研究,结果发现——姐姐发病时,她和妹妹肠道菌群的相似度就会降低;而到了缓解期,相似度会逐渐升高;特别是在长期缓解期,两姐妹的肠道菌群相似度几乎达%。
这两姐妹最大的不同,就是姐姐患有双向抑郁症,因此排除基因和饮食的干扰,证明了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神奇的发现,源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当双胞胎姐妹送出助攻后,蒋海寅博士又产生思考,如果进行大样本量的研究,是否也能发现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密切相关呢?
说干就干!
蒋海寅博士曾收集了江浙地区76份粪便标本,分别来源于30名健康人、29名急性期抑郁症病人、17名缓解期抑郁症病人。男女比例接近,中位数年龄保持在在40岁左右。通过对这些粪便标本中细菌基因进行测序,探索其中与抑郁症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微生物。结果表明,抑郁症病人的肠道菌群确实存在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有害菌显著增加,而有益菌则降低。
年,他在国际专业医学期刊《脑,行为,免疫》上发表论文《重度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该论文被全世界科学家引用达多次。
抑郁症药物也能治肠胃病?
同医院的胡少华博士也在研究“脑-肠”的关系,他接触到大量抑郁症病人,发病时会有非常明显的肠胃反应。
不久前,胡少华接了一位从消化科转过来的抑郁症患者。一开始,家属并不知道他得的是抑郁症,他最明显的症状是吃不下东西,一吃就吐。胡少华确定他有严重的抑郁症后,给他服用了抗抑郁药。令人惊奇的是,患者服药后,不仅情绪好转,胃肠道不适的症状也消失了。而出院后,患者擅自停药,不仅情绪再次低落下来,胃肠道症状也再次爆发。
“所以抗抑郁药物及情绪稳定剂可以同时改善情绪症状和胃肠道症状?这是我们团队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持续两年半,目前已经可以得出肯定的答案。”胡少华说。
发现真相,“脑-肠”轴机制在影响情绪
据介绍,早在年,世界上已经有“脑-肠”轴的概念,人们发现大脑和肠道是双向通信系统,互相影响。肠道疾病、肠应激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往往会伴有焦虑抑郁情绪。
那么到底什么是脑肠轴机制呢?
我们知道肠神经分布在肠壁,可以把肠道信号传输到大脑,大脑的神经可以去调控肠道的蠕动和消化。肠道菌可以通过人体的内分泌轴作用于大脑,有些肠道细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通过免疫系统对我们的大脑产生影响。一些神经递质如五羟色胺、多巴胺与抑郁症密切相关,而肠道菌群里有一些细菌刚好可以影响人体细胞里神经递质的释放。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抑郁症。在我国,每个人里就有7个抑郁症患者。很多医学家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确定调节肠道细菌作为抑郁症未来治疗的新靶点。毕竟,抑郁症的治疗到现在都还是个医学上的难点。浙大团队的这一发现,在医学研究上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内容整合自浙医在线
图片源于互联网
本文编辑:陈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