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阴阳调衡!“三九天”是一年之中阴寒之气最盛的时候,此时天寒地冻、阴盛阳衰,应大补阳气以驱寒。“三九灸+艾灸贴”能温阳益气,驱寒除湿,活血通经止痛,健脾益肺补肾等,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
传统中医有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三伏天是利用一年当中最热的三个十天(三十天)进行治疗,以便达到冬病夏治,而三九天为冬至后的三个九天,在节气上属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在这时候进行治疗,能强身健体,是扶正祛邪的好时节。。
中医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节气灸”除应季应用以外,还有一种是遵循“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反季节的防治疾病的好处,如夏季的三伏灸和冬季的三九灸。
冬季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艾灸,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在“三九天”内进行艾灸,并在灸后使用“艾灸贴”效果最佳,其中又以白天进行治疗效果极佳,因为白天人体穴位处于开放状态,气血通畅,做完艾灸后留灸有利于吸收,可以提高疗效。
“艾灸贴”是“艾草贴”的一种,其根据三九灸的性质进行了成份配伍,与“三九灸”配合使用,能显著提升效果;单独使用亦有很好的补益疗效!
“三九灸、艾灸贴”适应症
"三九灸"与"艾灸贴"的适应问题/症状:
呼吸系统问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性呼吸道感染等症;
消化系统问题:中焦虚寒、虚寒型胃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虚寒腹泻等症;
儿科问题:反复咳嗽、呼吸道感染、身体虚弱、体质差等症;
妇科问题:宫寒、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附件炎、白带过多、卵巢功能萎缩等各种虚寒性妇科疾病;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肢体疼痛等疾病;
其它:三九灸疗法能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保健强身的作用,调节亚健康状态。
“三九灸、艾灸贴”时间表
艾灸贴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在12月中旬左右可以开始首贴,首贴9天之后再完成一九贴、二九贴、三九贴和加强贴通常效果更佳。
艾灸贴:
1、“三九”即为二十四节气“冬至”后的三个九天,在节令上为“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2、“艾灸敷贴”指在每年三九天用中药外敷特定的穴位,已达到祛除和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一种中医传统外治疗法。
3、冬季用药物敷贴穴位不仅能巩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贴的效果,还能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冬夏皆治,使患者获得更理想的疗效。
年艾灸贴的贴敷时间主要分了五个阶段:
1.首贴2.一九3.二九4.三九及5.加强贴。
首贴:年12月12日——年12月21日
一九:年12月22日——年12月30日
二九:年12月31日——年1月8日
三九:年1月9日——年1月17日
加强贴:年1月18日——年1月27日
在农历的一九、二九、三九中各选择一天,采用特制中药药膏贴敷穴位中医将艾灸贴与三伏贴统称为伏九贴敷疗法。是指在三伏天和三九天将秘方特制的中药膏贴敷于人体特定穴位的一种中医内病外治疗法,它包含“冬病夏治”和“冬病冬防”这两个时间段的治疗。
“艾灸贴”操作建议
“艾灸贴”的使用:
敷贴时间:上述三九灸时间,每个阶段中各选一天,共3-5次(“一九、二九、三九”为必须,合计3次;加上“首贴”和“加强”巩固疗效,则合计5次);一般贴敷时间:小儿0.5~2小时,成人为6-10小时,根据病人个体差异也可适当调整延长,如果贴敷部位出现痒、疼可以减少贴敷时间。
“艾灸贴”的针对性配穴:
呼吸系统类:肺俞、定喘、膈俞、天突、膏肓、膻中;
妇科问题类:关元、中脘、天枢、归来、足三里、三阴交;
消化系统类:天枢、中脘、关元、脾俞、胃俞、大肠俞;
骨科系统类:大椎、曲池、命门、肾俞、足三里、腰阳关;
免疫力提升:大椎、命门、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如果穴位是成对位置,则两个穴位都要贴,例如“肺腧”有左右之分,则两个位置都要贴上三九贴)
注意事项:
1.孕妇、心脏病、疤痕体质、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实热、虚热体质的患者忌灸或慎灸;
2.三九天不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在这段时间贴三九贴还有预防疾病增强抵抗力的功效。
3.敷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忌食海鲜;注意保暖。
补充说明:“艾灸贴”是“艾草贴”的一种,其根据三九灸的性质进行了成分配伍,与三九灸配合使用,能显著提升效果;单独使用亦有很好的补益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